首页 > 报社动态 > 正文

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顺利完成设备(45A双塔印报机)搬迁

        10月8日,国庆长假第一天上班,人们习惯性的打开如期而至的《襄阳日报》《襄阳晚报》后,发现仍散发着墨香的报纸颜色更明亮、印刷更清晰了。这标志着从立项到建设,历时1年多的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人民日报分印点)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为11月1日《人民日报》鄂西北片区在此正式印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民日报印刷机位
 
        作为《人民日报》在全国设立的第50个分印点、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分印点,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襄阳日报社从项目立项、施工、设备保障、质量管理、人员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这次的设备搬迁调试中,做到了上下联动、思想统一、目标一致,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确保了搬迁战役的顺利完成,向市委市政府和广大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周密部署是成功搬迁的保证。 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人民日报分印点)项目建设是襄阳日报社战略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老厂区印刷设备搬迁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复杂,不容有错。9月29日上午,社长王正强在卧龙镇新厂区组织召开了现场协调会。通过深入现场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等形式,详细了解项目进展和搬迁筹备情况及存在问题后。他强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十一放假周期,全力以赴进行搬迁,并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列出时间表,加强统筹协调。当天下午,项目搬迁负责人、襄阳日报社副调研员陶宜军迅速召开了新公司全体员工动员大会,对人员进行了细致分工,制定并宣布了全面、详尽的工作方案与应急预案。
        为了节省时间,确保拆卸搬迁和安装调试无缝对接,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襄阳有限责任公司提前联系了北京北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设备生产厂家。节日期间,设备生产厂家派来的6名电气和机械工程师,与印刷产业园干部职工一道,全程指导并参与了45A双塔印报机的搬迁、安装、调试,并于10月8日早晨5点半之前印刷出合格《襄阳日报》、《襄阳晚报》。

 

建设中的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
 
        表率引领是成功搬迁的关键。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是这次成功搬迁的关键所在。当了解到位于卧龙镇的新公司暂不通公交,员工上下班及接送北京工程师不便利的实际情况后,社长王正强立即协调一辆7座面包车借给新公司使用,并亲自给北京设备生产厂家打电话沟通节假日派工程师到襄阳参与设备调试等具体问题。报社驻项目组负责人陶宜军同志因胆囊炎发作一直在医院打针,爱人也因病在医院动手术,但十一期间,该同志毅然拔掉针头、安抚好爱人,连续5个昼夜与员工一起坚守在一线,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作风,极大的激励和带动了工人师傅们的工作热情。
        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襄阳有限责任公司新任总经理石哲军,充分发挥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综合素养,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党员夏辉、曾庆国、周静三位同志,同时也是原公司的中层干部。搬迁中,夏辉同志小到一个螺钉的收拾,不遗漏,大到几十吨的塔机吊装,保证设备不被碰撞,他调度有序,没有出现半点安全问题;周静负责每天30多人的饮食起居、上下班交通,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曾庆国同志,说叫干啥就干啥,不挑肥不捡瘦,甘当一头老黄牛……正因为有这样的踏实肯干的领导,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绳往一处系,劲往一处使,保障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员工拥护是成功搬迁的基础。《人民日报》分印点设在襄阳,由汉江绿色印刷产业园襄阳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承印,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感恩始于心,回报践于行。搬迁设备会战,恰逢十一期间,遇到难得的法定假日,好多新公司的同志都准备借休息时间和家人一道去旅游或走亲访友。甚至有职工都报好了旅游团或买好了外出的车票及机票,但得到通知后,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毅然放弃假期,服从公司加班安排,积极投入搬迁会战。搬迁期间,共投入车辆30余台次,白天夜晚两班倒,30多人次参加会战,把一台重量近100吨、各种电器插头近1000个的庞然大物拆卸掉,再经过运输,然后装配、组合、调试。从9月30日到10月6日,前后一共7天实现顺利试机,7日晚开始正式生产,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同时,也于10月7日把老厂区的印前CTP直接制版设备搬迁至卧龙,还把25吨剩余新闻纸张也运至卧龙印刷产业园。
        决战,是一场战役的终结,也是另一场战役的开始。从10月8号开始,《襄阳日报》和《襄阳晚报》两报的生产将在卧龙进行,襄阳日报社将继续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高标准严要求,竭力保障每天两报按时出版,把新旧设备调试到最佳状态,以良好的姿态迎接11月1日《人民日报》在襄阳的正式分印工作。(五合一办公室 崔俊彦)

[ 编辑:张伊乔 ]